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大雁的生活轨迹,通过它们的迁徙暗喻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
开头用"𡄸𡄸"的拟声词生动表现雁群整夜鸣叫的场景,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高空。平原上升起的炊烟,暗示着人间烟火,而大雁却执着地向温暖的江南飞去。
江南十月稻谷丰收的描写别有深意:一半要上交官府,另一半才能养活这些候鸟。这实际上是在说老百姓的处境——辛苦劳作,收成却要被层层盘剥。
最后四句形成循环:大雁来年二月要回北方养育幼雏,等雏鸟长大又要飞往江南。这个年复一年的迁徙过程,就像老百姓永远在为生计奔波,陷入无法摆脱的生存循环。
全诗妙在用雁群比喻百姓,通过自然现象反映社会现实。没有直接说教,却让读者感受到普通人在沉重赋税下的无奈命运。语言朴实,画面感强,是典型的借物抒怀之作。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