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传递出浓浓的悲凉情绪。
开头两句写西郊秋意正浓,金色(代表秋天)的气息弥漫,各种植物都失去了往日的生机。"金气盛"用颜色暗示季节,"减华滋"生动表现了万物凋零的状态。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秋景:枫叶在雨中飘落("萚萚"形容落叶声),野草枯黄蔓延;夏日的光辉变得暗淡,空气中弥漫着凝滞的阴郁感。这里用"丹枫"和"白草"的颜色对比,用"炎曦"到"气曀"的变化,展现了季节更替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
最后两句直接抒发感受:面对这样凄凉的景色,怎能不像古代诗人宋玉那样感到悲伤呢?这里用宋玉的典故(他是写悲秋诗的代表),把个人情感与历史文人共鸣联系在一起,让悲秋的情绪更有深度。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先用具体景物营造氛围,再自然过渡到情感抒发,把秋天外在的萧条与内心的伤感完美融合。诗人观察细腻,用"萚萚"这样的拟声词让画面有声有色,最后用典也不突兀,让普通人的悲秋情绪有了文化厚度。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