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送蔡武库赴南曹有怀故国

云寺迢遥来送客,松关缭绕不逢僧。
堪怜把袂临秋草,转愧斋心对佛灯。
旅况乡愁依去棹,月华风影乱寒藤。
高岩总是销魂地,天畔危栏莫尽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云居寺送别友人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离别的感伤,也有对故乡的思念,还夹杂着面对佛门净地时的自省。

开篇两句"云寺迢遥来送客,松关缭绕不逢僧"用云雾缭绕的寺庙和空寂的山门,营造出一个远离尘世的送别场景。诗人特意赶来这僻静的寺庙送行,却连个僧人都没遇见,暗示着这次送别带着几分孤独。

"堪怜把袂临秋草,转愧斋心对佛灯"这两句很动人。诗人拉着友人的衣袖站在秋草丛中依依惜别,转头看到佛寺的灯火时又感到惭愧——在这样清净的佛门之地,自己的离愁别绪似乎都显得俗气了。这种矛盾心理写得特别真实。

"旅况乡愁依去棹,月华风影乱寒藤"是诗中最美的画面:看着友人的船渐渐远去,诗人的思乡之情也跟着漂走了。月光下,风吹藤蔓的影子凌乱摇曳,就像诗人此刻纷乱的心绪。

最后两句"高岩总是销魂地,天畔危栏莫尽凭"很有哲理。诗人说高山上的栏杆不能久靠,因为看着远方更容易触动愁绪。这既是在劝自己不要沉溺伤感,也道出了一个普遍的人生体验——登高望远时,人往往更容易感伤。

整首诗把送别的场景、思乡的情绪、佛寺的清净以及自然的景物完美融合,既有画面感又饱含深情。诗人没有直接说多么不舍,而是通过秋草、佛灯、月影这些意象,让我们感受到他那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特别是最后关于"高处容易伤感"的感悟,即使今天的读者也能产生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