惝恍
惝恍复惝恍,乃卧金井隅。
精灵复精灵,乃梦玉婵姝。
扬芬散彩绮,节步鸣瑶瑜。
前身不可测,疑产紫清都。
随风化芳露,点滴滋兰苏。
因缘结为人,雪腻涵红酥。
常赎易护谴,永好忽投余。
梦兮妙天幸,醒矣恨虚无。
虚无无复虚,虚无独梦乎。
精灵复精灵,乃梦玉婵姝。
扬芬散彩绮,节步鸣瑶瑜。
前身不可测,疑产紫清都。
随风化芳露,点滴滋兰苏。
因缘结为人,雪腻涵红酥。
常赎易护谴,永好忽投余。
梦兮妙天幸,醒矣恨虚无。
虚无无复虚,虚无独梦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梦境,核心主题是美好事物转瞬即逝带来的怅惘。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篇八句用"金井""玉婵"等意象构建了一个仙气缭绕的梦境。躺在井边半梦半醒间,仿佛看见精灵般的仙女踏着玉佩声走来,散发着绮丽光彩。诗人猜测这仙女可能来自天宫(紫清都),化作露水滋养兰花,最终转世成肌肤如雪的美人。这里用"金井""玉佩"等贵重物品比喻梦境的珍贵,用"芳露滋兰"的意象暗示美好事物的孕育过程。
中间四句突然转折到现实。"常赎易护谴"暗示现实中维护美好需要付出代价,而"永好忽投余"则写美好突然降临的惊喜。但紧接着"梦兮""醒矣"的对比,直接点明梦境与现实的落差,用"天幸"与"虚无"的强烈反差,表达得而复失的巨大失落。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悟升华。他意识到"虚无"才是常态,但又不甘心地追问:难道只能在梦中寻找美好吗?这种明知虚幻却仍向往的矛盾心理,正是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诗人用"芳露化美人"的奇幻想象,把抽象的人生遗憾写得具体可感,让读者能直观体会到那种美好事物抓不住、留不下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