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冷清的庄园景象,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传递出淡淡的哀愁。
前两句写环境:栏杆上爬满苔藓(垣衣),门框结着蛛网,初春的寒意带着几分凄清。这里用"嫩寒"形容春寒,既点明时节,又暗示主人公敏感的心境。"恻恻"二字让寒意带上了情绪色彩。
后两句聚焦池塘:池水清澈得可以染罗裙(形容水色清碧),却只映照梅花不映照人。这个对比很巧妙——梅花年年开放,而人已不在,池水仿佛也懂得避开缺席的主人。通过"不照人"的细节,含蓄地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惆怅。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苔痕、蛛网、寒春、孤梅这些意象,自然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人"字,让所有景物描写突然有了情感落点,留下悠长的余韵。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