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寄弁阳翁)

半空河影流云碎,亭皋嫩凉收雨。井叶还惊,江莲乱落,弦月初生商素。堂深几许。渐爽入云帱,翠绡千缕。纨扇恩疏,晚萤光冷照窗户。
文园憔悴顿老,又西风暗换,丝鬓无数。灯外残砧,琴边瘦枕,一一情伤迟暮。故人倦旅。料渭水长安,感时吟苦。正自多愁,砌蛩终夜语。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秋夜里的孤独与愁思,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上半部分写景:秋夜的天空,云影流动,河面倒映着破碎的云彩。雨后的小亭边,凉意渐浓。井边的树叶被风吹动,江上的莲花纷纷凋落,一弯新月升起,带来秋天的气息。深深的厅堂里,凉风透过帷帐,带来丝丝凉意。夏日的纨扇已被闲置,夜晚的萤火虫发出微弱的光,映照着窗户。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

下半部分抒情:作者以"文园"(汉代司马相如曾任文园令,这里借指文人)自比,感叹自己日渐憔悴衰老。秋风吹过,白发又添了许多。灯下听着远处的捣衣声,枕边放着瘦弱的琴,这一切都让人感到暮年的忧伤。想到远方的故人也在为生活奔波,料想他在长安渭水边,也会因感时伤怀而吟诵苦闷的诗句。作者自己本就多愁善感,再加上台阶下的蟋蟀整夜鸣叫,更添愁绪。

这首词的魅力在于:
1. 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秋夜景象,如"半空河影流云碎"、"晚萤光冷照窗户"等句,画面感极强。
2. 通过景物变化暗示时光流逝,如"纨扇恩疏"暗示夏去秋来,"丝鬓无数"暗示年华老去。
3. 将个人愁思与秋景完美融合,营造出浓郁的伤感氛围。
4. 结尾的"砌蛩终夜语"以虫鸣作结,余韵悠长,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彻夜的虫声,感受到作者无法排遣的愁绪。

整首词就像一幅秋夜愁思图,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感受的描写,表达了文人面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普遍哀愁,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李莱老

李莱老(约公元1260年前后在世),字周隐(词综作字逛翁。此从绝妙好词),号秋崖,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景定初前后在世。他大约是李彭老的兄弟。亦工词,与周密时相唱酬。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知严州。词与李彭老合为《龟溪二隐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