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九月初三日有感(去年此日日人登台南)(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
凉秋又是月初三,往事回思祇自惭!
汉代衣冠遗族恨,顺昌旗帜老生谈!
血枯魂化伤春鸟,茧破丝缠未死蚕。
今日飘零游绝国,海天东望哭台南!
汉代衣冠遗族恨,顺昌旗帜老生谈!
血枯魂化伤春鸟,茧破丝缠未死蚕。
今日飘零游绝国,海天东望哭台南!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896年,作者通过回忆一年前日本侵占台湾的伤痛,表达了对国家沦丧的悲愤和无奈。
第一句"凉秋又是月初三"用简单的日期开头,却暗藏沉重——一年前的这天,日军登陆台南。第二句"往事回思祇自惭"直接道出回忆往事时的羞愧自责,这种个人情绪其实代表着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中间四句用历史典故抒发愤懑:"汉代衣冠"指中华文明,"顺昌旗帜"用南宋抗金典故,表达对抵抗精神的追忆;"伤春鸟"和"未死蚕"两个比喻很生动,前句说同胞的血泪已干,后句说虽然国破但抗争之心不死,像蚕茧破了但丝还连着。
最后两句最直白痛心:诗人漂泊异国(可能指日本),向东望着隔海的台南痛哭。这个画面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捆绑,隔着百年都能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在写日记般真实。它的魅力在于用普通人能懂的语言和比喻(如春鸟、蚕茧),把宏大历史悲剧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个人伤痛,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集体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