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望月的场景,语言简单却充满画面感。
首句“人静蛩喧天欲霜”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只有蟋蟀(蛩)在鸣叫,天气渐冷,快要下霜了。这里用“蛩喧”反衬“人静”,更显夜的寂静和孤独。
第二句“不眠独自步风廊”直接交代了诗人的状态:睡不着,一个人在走廊上踱步。一个“独”字,透露出内心的孤寂。
后两句“闲看月走仍云走,知是云忙复月忙”是诗的精妙之处。诗人抬头看天,发现月亮好像在移动,云也在飘动,一时分不清是云在走还是月亮在走。这种观察非常真实,我们平时看夜空时也会有类似的错觉。诗人用“忙”字形容云和月的动态,仿佛它们也有生命,在夜空中匆匆赶路,反而衬托出诗人的“闲”——他无所事事,只能静静看着这一切。
整首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不眠”“独自”“闲看”等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淡淡的惆怅。他可能是在思念某人,也可能是在感慨时光流逝,但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这种含蓄的表达,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