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陈和仲二首 其二

川流近海学易至,源出慈湖派独清。
进佩龙泉秋水洌,退怀骊颔夜珠明。
介真不以三公易,枉自无容一尺轻。
年未半生纡远道,哀哉何限不平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悼念一位名叫陈和仲的朋友,表达了对逝者高尚品格和不幸命运的惋惜。全诗用通俗的比喻和对比手法,传递出强烈的情感。

前四句用"川流"和"慈湖"比喻陈和仲的学识渊源——他的学问像流向大海的江河一样广博,思想源头则像慈湖(可能指杨简学派)那样清澈纯粹。"龙泉剑"和"骊龙珠"两个典故,形容他无论出仕(佩剑)还是隐居(怀珠)都保持高洁品格,就像秋日的剑光般凛冽,夜明珠般明亮。

中间两句直接赞美他的刚直性格:"介真"说他耿直不阿,就算用三公(古代最高官职)来交换也不会改变原则;"枉自"则说他对歪门邪道毫不妥协,连一尺的让步都不肯。这种性格在官场显然容易遭遇挫折。

最后两句点明悲剧:年纪不到半百就踏上遥远的不归路(暗指早逝),让活着的人忍不住为这世间的不公发出悲叹。诗中"哀哉"的感叹和"不平鸣"的控诉,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诗人对朋友遭遇的痛心。全诗通过"学品-品格-命运"的递进,完成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典型书写。

包恢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刑部尚书。以廉吏,政绩显著著称,同时他也是文学批评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