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芜先生诗赠聂绀弩前辈叠韵三章,皆效其体,兹亦学步,兼呈二公 其三

卫巫监谤谤声飞,鼎食今朝恐悔肥。
始省袁公蜜难得,孰怜李相犬何归。
旦生净末空成丑,三水金红(绀翁斋名)岂尽非。
只是北门新学士,目迷朱紫错思薇。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和社会现象的感慨,以及对前辈作家聂绀弩的致敬。让我们逐句分析:

1. 卫巫监谤谤声飞,鼎食今朝恐悔肥。 - 这两句用了两个典故。第一句“卫巫监谤”出自《左传》,意为卫国的巫师监视别人说坏话。第二句“鼎食今朝恐悔肥”则在比喻高官权重的人,他们现在可能也会为过去的奢华生活感到后悔。整体来说,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社会现象:小人在背后传播谣言,而那些高官们可能因为以前的生活太奢侈而感到后悔。

2. 始省袁公蜜难得,孰怜李相犬何归。 - 这两句诗用了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袁公”指的是袁术,东汉末年的官员;“李相”则是唐朝的李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人们开始反思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但很少有人去同情他们最终的际遇。这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和人生浮沉的感慨。

3. 旦生净末空成丑,三水金红岂尽非。 - “旦生净末空成丑”:这句诗采用了戏曲中的角色比喻。旦生、净末是四种不同的角色,而净末最终成了丑角。可以理解为那些曾经光彩照人的角色,最终也可能落得一个不如意的结果。“三水金红”是诗人自用的斋名,意为珍贵而难以得到的东西。这两句诗表达了即使拥有珍贵的东西,也未必能如愿。

4. 只是北门新学士,目迷朱紫错思薇。 - 最后两句诗描绘了一个新的学士出现在北门,他分不清朱色和紫色,竟然把错的东西当成了美好事物(“思薇”古代象征美好品德的植物)。这表达了诗人对新学士处事的敏锐观察,暗示了社会上的复杂和矛盾。

整首诗通过多种典故和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前辈的敬意,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