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杨邦达

昨夜西风折义旗,今朝邦达竟何之。
丰标无复张文远,酣战谁方许虎痴。
忠魄想应随烈帝,英魂犹自绕王师。
睢阳誓志终为厉,愿壮山河殄裔夷。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一位名叫杨邦达的烈士的哀悼和赞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英雄陨落的悲壮感。开篇用"昨夜西风"象征战事失利,"折义旗"暗示英雄牺牲,就像秋风吹断战旗一样突然。第二句直接点出杨邦达的离世,用"竟何之"(到底去了哪里)表达难以置信的痛心。

第二,用历史名将作比。提到三国猛将张辽(张文远)和许褚(许虎痴),说现在再也找不到这样勇猛的将领了。这种对比既突显杨邦达的英勇,也暗含对当下缺乏人才的感慨。

第三,升华英雄精神。后四句说杨邦达的忠魂会追随先帝(烈帝),依然守护着军队,就像唐代死守睢阳的张巡一样,即使死后也要化作厉鬼继续抗敌。最后一句"愿壮山河殄裔夷"是最直白的爱国宣言:希望英雄的精神能壮大国家,消灭外敌。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人虽死,魂不灭"的刚烈气概。作者没有停留在悲伤上,而是强调这种忠勇精神会永远守护国家,这种生死不渝的忠诚正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最崇高的部分。诗中历史典故的运用也让这位当代英雄的形象更加高大丰满。

张家玉

(1615—1647)广东东莞人,字元子。崇祯十六年进士。李自成破京师时被执,劝自成收人望。自成败,南归。隆武帝授翰林侍讲,监郑彩军。隆武帝败,回东莞。永历元年,举乡兵攻克东莞城,旋失。永历帝任之为兵部尚书。又结连草泽豪士,集兵数千,转战归善、博罗等地,旋为清重兵所围,力尽投水死。永历帝谥文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