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收到朋友丁端叔赠送的牡丹花后写的回赠诗,字里行间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前四句写朋友来访的情景:朋友不仅来讨论政事("谈政已班班"),还特意送了牡丹花,甚至附上书信("书縢一再颁")。作者用"颉颃"这个比喻,形容两人的情谊像鸟儿比翼齐飞,但又谦虚地说自己难以企及对方的高度。
中间两句是诗眼:朋友送的牡丹花让人想起太平盛世时洛阳的繁华("河洛"指洛阳),而朋友写的诗水平很高,堪比黄庭坚、陈师道这样的宋代大诗人("黄陈"是宋代江西诗派的代表)。这里有个缺字,可能是形容牡丹在盛世时的某种美好状态。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自己的现实处境:整天被琐碎的公务缠身("簿领"指文书工作),弄得灰头土脸,朋友送的牡丹就像云雾中降下的甘露,滋润着自己茅草屋般的生活。用"茅菅"(茅草)比喻自己清贫的生活,与高贵的牡丹形成鲜明对比。
全诗通过"牡丹"这个礼物,既表达了收到朋友心意时的欣喜,又透露出对官场琐事的厌倦,以及对高雅生活的向往。最妙的是把普通的赠花小事,写得既有文人雅趣,又充满生活气息。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