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令赴江陵

平生所联赵景明,太阿出匣百壬死。
不令赤手□□□,亦合麻鞋见天子。
霜风猎猎鬓毛斑,万里水县菰蒲间。
妻儿称屈大夫笑,闭阁正用苏麻顽。
边头有兵人要籍,边头有莱人要辟。
名佳实恶君勿信,塞下吏民须荡佚。
检民如苇身如弦,有时白眼对世贤。
正尔忽忆诸梁篇,稍事细谨无流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名为《送赵令赴江陵》。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赵令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赵令的期许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诗中的“赵景明”是赵令的父亲,作者在开头直接提到和赵景明的关系,暗示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接着,用“太阿出匣百壬死”来形容赵景明的能力,比喻他的出现就像刚出鞘的宝剑,让周围的人都感到畏惧,展现了赵令父亲的强大实力和影响。

接下来,作者想象赵令如果不亲自去见天子,也应该随着使者去,表现出对自己的朋友的认可和信任。然而,诗中又提到赵令“边头有兵人要籍,边头有莱人要辟”,表明赵令要去的地方可能不是理想的仕途,但这种奔波和辛苦是他必须经历的。

诗中还提到了赵令家庭的艰难,说“妻儿称屈大夫笑”,粗略解释是赵令的妻子和孩子似乎在笑他,其实是讽刺他无法改变现实,表现了对赵令的同情。

紧接着,诗中出现了“塞下吏民须荡佚”的句子,意思是边疆的民众需要安抚,暗示赵令去的地方可能会有复杂的局势,需要他去处理。

最后两句“检民如苇身如弦,有时白眼对世贤”则表达了对赵令的期望,希望他像琴弦般紧绷,不为外界的纷扰所动,坚持自己的原则。而“稍事细谨无流连”则提醒赵令在处理事务时要小心谨慎,不要犹豫不决。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赵令的深厚友情以及对他的期望和祝福,同时也描绘了赵令即将面临的复杂环境和挑战。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