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先生砚次施叔范韵
孤军崛起先声夺,四明山共高义兀。
誓抛头颅酬国恩,那复刀边计死活。
公之操守清于兰,事败苦念旧家山。
胡尘遥卷江潮白,泛滥中流谁柱石。
亡命卖艺腹仍饥饿,惟馀心胆寸寸赤。
山寨荒凉长野花,英雄老去恨无涯。
万劫天遣留故物,使我对之生叹嗟。
不见公面见公砚,龙尾马肝未足选。
紫云缕缕凝血痕,生死随之经百战。
吁嗟乎,世忠营接古翁洲,月黑天阴鬼唱秋。
百年往事注心头。
矜大节,守穷浦,一滴血换一寸土。
当年草席墨淋漓,浩气壮于渔阳鼓。
誓抛头颅酬国恩,那复刀边计死活。
公之操守清于兰,事败苦念旧家山。
胡尘遥卷江潮白,泛滥中流谁柱石。
亡命卖艺腹仍饥饿,惟馀心胆寸寸赤。
山寨荒凉长野花,英雄老去恨无涯。
万劫天遣留故物,使我对之生叹嗟。
不见公面见公砚,龙尾马肝未足选。
紫云缕缕凝血痕,生死随之经百战。
吁嗟乎,世忠营接古翁洲,月黑天阴鬼唱秋。
百年往事注心头。
矜大节,守穷浦,一滴血换一寸土。
当年草席墨淋漓,浩气壮于渔阳鼓。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孤胆英雄的悲壮故事,用砚台作为线索串联起家国情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英雄形象
开篇用"孤军崛起"塑造了一位草根英雄的形象——他像四明山一样巍然挺立,为了报效国家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刀边计死活"的描写特别生动,让人仿佛看到他在刀光剑影中奋战的画面。后文提到他即使逃亡卖艺、饥肠辘辘,依然保持着"心胆寸寸赤"的赤诚,这种反差更凸显其品格。
二、砚台的象征
那块染血的砚台是全诗最动人的意象。它不仅是写字工具,更是英雄精神的载体:"紫云缕缕凝血痕"说明它浸透着战斗的痕迹,"生死随之经百战"赋予它人格化的力量。诗人说名贵的龙尾砚、马肝砚都比不上这块染血砚台珍贵,因为它承载着记忆。
三、深沉的情感
最后部分情感爆发,用"月黑鬼唱"的阴森景象烘托悲壮氛围。"一滴血换一寸土"堪称全诗警句,把保家卫国的决心浓缩成触目惊心的画面。结尾的"草席墨淋漓"与开头的"孤军"呼应,英雄虽然简陋,但浩然正气胜过千军万马的战鼓。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一块染血砚台,让我们看见战火中坚守的文人风骨。那些"腹仍饥饿"却"心胆赤诚"的细节,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