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集杯比部

画省谁兼吏隐名,酒人只合向公荣。
河明忽散朝峰爽,砧响遥翻夕籁清。
千里莼羹回客梦,七襄诗句属长城。
狂来星汉低相倚,肯信秋风独旅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官员在七夕之夜的复杂心境,既有公务的羁绊,又有对自由与诗意的向往。

首联"画省谁兼吏隐名,酒人只合向公荣"用对比手法点出矛盾:衙门里谁能兼顾官员身份和隐士名声?爱酒之人却不得不追求功名。这里"画省"指衙门,"吏隐"指既做官又想隐居的状态。

颔联"河明忽散朝峰爽,砧响遥翻夕籁清"写景很妙:银河明亮驱散了晨雾,捣衣声与晚风交响。通过银河、晨雾、捣衣声这些七夕典型意象,营造出清凉的秋夜氛围。

颈联"千里莼羹回客梦,七襄诗句属长城"用两个典故:莼羹代表思乡(晋代张翰见秋风起思念家乡莼菜羹),"七襄"指织女星移动七次,暗指七夕。说远方美食勾起乡愁,而写诗才华应该用来报效国家(长城象征国家)。

尾联"狂来星汉低相倚,肯信秋风独旅情"最动人:酒兴上来时觉得银河触手可及,谁说秋风中的旅人只有孤独?这里既有借酒消愁的豪放,又有自我宽慰的洒脱。

全诗亮点在于:
1. 把公务员的日常与七夕浪漫结合,展现现实与理想的拉扯
2. 银河、秋风等意象既符合七夕主题,又暗示人生境遇
3. 结尾的"狂来"转折,从忧郁突然变得豪迈,给人意外惊喜
4. 用莼羹、捣衣声等生活化细节引发共鸣

就像今天一个加班到深夜的上班族,看着窗外星空既感叹工作压力,又因节日氛围想起家乡美食,最后用"举杯邀明月"的潇洒化解了愁绪。这种古今相通的情感,正是这首诗的永恒魅力。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