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儿子回忆父亲教导自己写诗的温馨画面,字里行间饱含对父亲的感恩与未能实现父亲期望的愧疚。
前四句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诗人小时候,父亲常让他朗读新写的诗。那些被父亲用笔墨修改过的稿纸,那些父子俩一起品诗对句的场景,都成了最珍贵的记忆。"涂抹处"和"唱酬地"这两个细节特别生动,让我们仿佛看见父亲手把手教孩子改诗,父子俩其乐融融对诗的画面。
后四句情感转向深沉:诗人遗憾自己没能实现父亲治国安邦的期望,觉得辜负了父亲的培养。但最动人的是结尾——他至今仍能记起父亲逐字逐句讲解诗文的样子,每个字都浸透着父亲的慈爱。这里的"亲训释"和"念恩慈"形成温暖对照,说明父亲当年不仅教写诗,更是在用文化传承的方式表达爱。
全诗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天下子女的共同心声:父母当年的谆谆教诲,那些当时觉得平常的点点滴滴,都会在岁月沉淀后成为最珍贵的宝藏。诗人对父亲的怀念,其实也是对我们每个人"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遗憾的温柔提醒。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