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祈雨仪式的场景,展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期盼。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描写仪式上的声音。"栖鸾声"指庄严的祭祀音乐,像凤凰鸣叫般清越;"喧群口"则是百姓嘈杂的祈愿声。诗人说自己的祈雨文章辞藻华丽("掷地辞华"),无人能比,暗示对仪式的重视。
后两句残缺,但能看出描写祭祀场所("祷处")被万家百姓仰望的场面。透过"瞻仰"一词,我们能感受到百姓虔诚仰望天空、期盼甘霖的集体情感。
全诗虽短,但通过声音对比(庄严音乐与百姓喧哗)、场景描写(祭祀高台与仰望人群),生动再现了古代祈雨仪式的神圣氛围,以及天旱时期人们对雨水的渴望。诗人作为主簿参与其中,既表现出对职责的认真,也流露出与民同忧的情怀。
张咏
(946—1015)濮州鄄城人,字复之,号乖崖。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历太常博士、枢密直学士等职。出知益州,参与镇压李顺起事,对蜀民实行怀柔政策,恩威并用。真宗立,入拜御史中丞。又出知杭州、永兴军、益州、升州,所至有政绩。累进礼部尚书,上疏极论丁谓、王钦若大兴土木,致国库空虚,请斩之以谢天下。旋遭排挤出知陈州。卒谥忠定。平生以刚方自任,为政尚严猛,好慷慨大言。与寇准最善,每面折其过,虽贵不改。有《乖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