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八日游香泉晚宿寺中二首 其二

未落龙山帽,先听鹫岭钟。
秋声一坛竹,暝色万株松。
涧月扶烟堕,岩泉带石舂。
定知今夜梦,应被白云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秋日游览香泉寺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营造出空灵幽静的意境。

前两句用"龙山帽"(指夕阳)和"鹫岭钟"带出时间线索:太阳还没完全落山,寺庙的钟声就已响起。这里用"未...先..."的句式,让黄昏时分的宁静感扑面而来。

中间四句是精华所在:秋风吹动竹林沙沙作响,暮色中的松林显得格外苍劲。山涧的月光仿佛被薄雾托着缓缓落下,岩石间的泉水带着碎石发出捣米般的声响。诗人用"扶烟堕""带石舂"这样拟人化的描写,把静止的月光和流动的泉水都写活了,让整个画面充满动态美。

最后两句是巧妙的想象:在这样被云雾笼罩的山寺中入睡,想必连梦境都会被白云包裹。这个结尾既呼应了题目"宿寺中",又用"白云封梦"的意象把整首诗的意境推向空灵缥缈的高潮。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黄昏钟声开始,依次展现竹林、松涛、山月、涧泉,最后定格在云雾缭绕的禅房。诗人通过声音(钟声、松涛、泉响)、色彩(暮色、月光)、触感(云雾)的多维度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寺秋夜特有的清幽与禅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