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江边的孤寂旅人形象,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传递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
前两句写江边夜景:沙洲边的水波在晚风中荡漾,月光照在水面上泛起清冷的波光。"虚明"二字用得巧妙,既写月光水色的空灵,也暗示诗人内心的空落感。
中间四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转换,展现时间的流逝。"梦中秦径"指梦中寻找回家的路,但家乡遥远难寻;枕边听到的章江水声,更添漂泊的孤独感。"流火"指将尽的萤火虫,"晓河"是破晓前的银河,这些意象都在暗示长夜将尽,而诗人彻夜未眠。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最让人感伤的是客居之人像秋天的蒲柳般憔悴,连枝头的露水都仿佛在为游子流泪。这里用"清露"暗喻泪水,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完美融合。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看似在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人把对家乡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都化入江水、月光、流萤这些具体意象中,让读者能通过画面感受到他的孤寂。特别是结尾的比喻,把抽象的愁绪变得可见可感,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