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厥初萹述祖德也
以谥为氏,系用以翼。
汉有蜀守,声名洋溢。
学校聿修,民沐其泽。
若晋儒林,文学藉藉。
有唐节义,光于史册。(一章)
维指使后,历世徵庸。
宋至宝祐,笃生信公。
义尽仁至,大显贞忠。
迨我始祖,宋咸淳中。
宣教衡州,是为衡宗。
衡岳庐陵,谱牒寔通。(二章)
衡山之麓,乃世其族。
金紫大夫,犹食宋禄。
载世元季,乃易武服。
佩金虎符,武昌振肃。
国兵既下,镇远系狱。
赦长千夫,戎勋备录。(三章)
长子骁健,入侍高皇。
剪平伪汉,特被宠光。
赐名锡服,厥族用彰。
时八世祖,从兄平扬。
职充散骑,徙居苏杭。
苏之有文,寔自衡阳。(四章)
我祖存心,占籍长洲。
皇矣涞水,敷教优柔。
甲科继起,恩渥宠褒。
牧伯中丞,世济其休。
显显祖考,作德好修。
荐修国史,翰苑名流。(五章)
我父是承,世德克存。
南北二雍,桃李盈门。
嗟予寡陋,宿好是敦。
述此祖德,贻我子孙。(六章)
现代解析
这首《悠悠厥初》是一首追述家族荣耀的叙事诗,用六章讲述了作者家族从周朝到明朝的辉煌历史。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章:家族起源与早期荣光
开篇从周文王(西伯)说起,说明家族以谥号为姓。汉代有位蜀地官员政绩出色,兴办学校造福百姓;晋朝时家族出过著名学者;唐朝时更有忠义之士青史留名。就像在说:"我们祖上出过清官、学者和民族英雄。"
第二章:宋朝的忠臣与迁徙
重点讲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出生的信公(可能是文天祥),赞颂他"义尽仁至"的忠贞。到宋咸淳年间(1265-1274),作者的直系祖先开始在衡州(今衡阳)做官,家族在衡山、庐陵(今吉安)一带繁衍生息。这里特别强调家族与忠臣文天祥的关联。
第三章:元朝时的转型
元朝时家族从文转武:祖先穿着武官服,佩戴金虎符(高级武官象征)治理武昌。明朝建立后,祖先曾被关押但获赦免,最终成为千夫长(军官)。这段展现家族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
第四章:明朝的崛起
祖先长子成为朱元璋贴身侍卫,参与平定陈友谅叛乱,获皇帝赐名赐服光宗耀祖。八世祖迁居苏杭,点明现在苏州文脉源自衡阳。就像在说:"我爷爷的爷爷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发了家。"
第五章:定居苏州后的兴盛
家族定居长洲(今苏州)后,通过科举考试代代做官:有当教育官的(涞水),有中进士的,还有做到省级大官(牧伯、中丞)的。祖先们品德高尚,有人参与编修国史,有人成为翰林院名人。这段像家族"光荣榜"。
第六章:传承的责任
最后转到作者自己,谦虚地说虽然自己不够优秀,但坚持记录祖德传给子孙。父亲曾在南北国子监(最高学府)任教,暗示自己也有教育背景。
全诗亮点:
1. 用600年家族史浓缩中国历史变迁,从周朝到明朝,展现家族如何适应朝代更替。
2. 突出"文武双全"的家族传统,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3. 强调忠义与教育传家,把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作为精神标杆。
4. 最后落脚到"记录历史教育后代",体现中国人的家族传承观念。
就像一部微缩版《百年孤独》,但讲述的是中国士大夫家族的生存史诗。普通人读来,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体会到"光宗耀祖"的传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