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马和之十八应真卷后

冰绡幻出贝叶纹,南渡侍郎留手痕。
庄严自在应真像,笔尖所到神变存。
境幽林茂果何处,无乃舍卫给孤园。
两两迦陵相对立,半天红射扶桑暾。
一人左右手作印,蒲团跏趺依修樠。
寂默身披安陀会,万年一念忘劳烦。
一人咒钵两龙出,九霄蚴蟉相腾翻。
四人旁观齐仰首,喜者失笑惊者奔。
桥外小亭映深竹,中有一人白佛言。
五禅九定十回向,似将各一疏真源。
昆仑侍儿捧香篆,羯布罗气何氤氲。
花间石榻绿熊褥,一人熟睡无朝昏。
津梁若疲岂神定,何以滋茂精进根。
一人入定等枯木,旁有怪立头如鼋。
胸除诸魔久调服,作此伎俩徒殷殷。
一人持经默自课,庞眉权颊清而敦。
至人不染文字相,三途八难具堪焚。
阿输迦下三人坐,共观图卷相评论。
六种震动证神力,普示阎浮解脱门。
侍儿旁持钵塞莫,心有所悟手自扪。
一人右肩独偏袒,手振锡杖涌慈云。
八万四千母陀臂,遍与一切接引恩。
两人跣足对戏水,水流赴石声潺湲。
惊涛不敢近衣角,化作万道明珠喷。
有时捉出水底月,将来贮向琉璃盆。
献珠龙女凌波立,飘飘委佩从风掀。
云鬟雾鬓态绰约,翩然抗手如鸾骞。
一人棱棱瘦露骨,猛虎弭耳身旁蹲。
情与无情俱已泯,异物可抚同家豚。
昔人作此岂无故,迷途苦海多愁怨。
特开生面留宇宙,凭仗佛力为牵援。
若云诸相本无相,髻成德安胸卐文。
现出檐葡色世界,是空是色谁能分。
沈檀匣盛锦褾裹,宝珠缨鬘垂缤纷。
六时忏悔菩提记,清磬红镫礼世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佛教十八罗汉的画卷,用生动的画面和故事感展现了罗汉们的神通和智慧。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画卷的开篇
诗人首先描述这幅画是用珍贵的丝绢(冰绡)绘制的,上面有贝叶纹(象征佛经),是南宋时期一位侍郎(马和之)的手笔。画中的罗汉(应真)形象庄严自在,笔触所到之处仿佛有神通变化,让人感觉画中的幽静树林像是佛陀讲经的舍卫城祇园。

2. 罗汉们的姿态与神通
诗中逐一描写了罗汉们的不同形象和故事:
- 有的双手结印,静坐蒲团上,心如止水,忘却烦恼。
- 有的念咒让钵中飞出两条龙,在云端翻腾,旁边的人或惊叹或吓得逃跑。
- 有的在小亭中向佛禀告,探讨禅定和修行。
- 有的在熟睡,看似懒散,实则内心精进(努力修行)。
- 有的像枯木般入定,连旁边的妖怪(头如鼋)也无法干扰。
- 有的默默诵经,虽用文字却不被文字束缚,超脱苦难。

3. 生动的互动场景
诗中还描绘了一些有趣的画面:
- 几个人围坐看图讨论,感受佛法的神力。
- 一个罗汉手持锡杖,象征慈悲普度众生。
- 两个罗汉赤脚玩水,水流湍急却沾不湿衣角,反而化作明珠喷涌,甚至能“捉住水底月亮”,充满奇幻色彩。
- 龙女献宝,姿态飘逸,宛如仙女。
- 一个瘦骨嶙峋的罗汉身旁蹲着温顺的老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 画作的深意
诗人最后点明:这幅画并非随意而作,而是为了点化世人——众生在苦海中迷茫,画家通过罗汉的形象展现佛法的力量,帮助人们解脱。画中的世界既真实又虚幻(“是空是色谁能分”),装裱华美,让人在礼拜佛像时心生敬畏。

精髓与魅力
- 画面感极强:诗中每一句都像在“放电影”,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罗汉们的神态和动作,比如玩水、降龙、伏虎等场景,生动有趣。
- 修行智慧:通过罗汉的不同状态(静坐、诵经、入定、游戏),传递佛教“超脱烦恼”“慈悲济世”的思想,但不说教,而是用故事感染人。
- 奇幻与现实结合:既有“咒钵出龙”“捉水中月”的神话色彩,又有对人性(惊、喜、悟)的真实刻画,让宗教题材充满人情味。

总结
这首诗就像一篇“画评”,用诗的语言还原了一幅精彩的罗汉图卷,既赞美了画家的技艺,又通过画中故事传递佛法的智慧。普通人读来不仅能享受文字的美,还能感受到罗汉们的幽默、神通和深邃的修行境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