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述重阳节时与友人相聚饮酒,同时感慨自然景象和生活境遇的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首诗:
1. 诗歌首联:“万里秋云惨不开,淮南木落雁声哀。”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象:辽阔的秋日天空里云层密布,显得阴沉昏暗;远处的树木上,大雁哀鸣着向南飞去。这种景象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伤感情绪。
2. 颔联:“地无一片登临处,天送满城风雨来。”表达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并不理想,既没有可以登高远眺的山川景色,又遭遇了风雨天气。这种环境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3. 颈联:“幸有故人能置酒,可堪今日不衔杯。”转折地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相聚的喜悦,有朋友邀请喝酒是一件幸事。但紧接着“可堪今日不衔杯”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如身体不舒服或者情绪低落,无法尽情享受这个时刻。
4. 尾联:“已拌醉断通乡梦,任尔邻鸡渥渥催。”这里“拌”是料想、预想之意。诗人预想到今晚将醉入梦乡,与家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而邻鸡的叫声将打破这份宁静,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到来。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又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以及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情景,展现了萧瑟凄凉与喜悦无奈交织的情绪。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与朋友相聚的喜悦和对家乡的思念。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