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吴山带潇湘三峡图送王紫诠使君之川南
君不见双流江汉岷山来,潇湘九面衡岳开。大别山前神禹凿,长江东走如轰雷。
荆梁万派此奔汇,溯流千里其艰哉。君持旌节川南路,一年理棹今方赴。
涉尽人间翻覆澜,瞿塘滟滪宁堪顾。吴生放笔为此图,神光离合超有无。
气吞云梦者八九,笔挟造化为前驱。数峰便具万仞势,片帆直指蚕丛都。
巴东三峡定远近,耳边似听猿猱呼。鱼腹八阵日在眼,峨眉古雪明高衢。
锦水文章多哲匠,司马杨王最其上。千篇更有浣花翁,两表犹传卧龙相。
羡君此去得其源,继美千秋岂多让。即今吴生已入燕,送行反在君行先。
君行向西伊向北,我独南滞朱明天。人生聚散寻常事,所惜诗篇远难致。
作歌送君并索吴,新图分寄西南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送别朋友王紫诠去四川任职时写的,借着一幅描绘潇湘三峡的画作,表达了对友人旅途的关切和对四川风物的赞美。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描绘壮丽山河(开头到"片帆直指蚕丛都")
诗人用充满力量的语言勾勒出长江流域的磅礴景象:岷山雪水奔涌成江汉双流,衡山九面峰峦展开,大禹开凿的大别山控扼江流。这些描写既展现了蜀道艰险("溯流千里其艰哉"),又暗喻友人即将面对的仕途挑战。画家吴山带用画笔神奇地浓缩了万里山河的气势,寥寥几峰就显出万丈悬崖的险峻,一叶小舟仿佛已驶向古蜀国故地。
第二部分:畅想蜀地风情("巴东三峡定远近"到"两表犹传卧龙相")
诗人通过听觉(猿啼)、视觉(八阵图遗址、峨眉积雪)带读者神游四川。特别提到这片土地孕育的文化瑰宝:锦江畔出过司马相如、扬雄等文豪,杜甫在这里写下千首诗篇,诸葛亮留下传世的《出师表》。这些典故既展示四川人杰地灵,也暗含对友人政绩的期许——希望他能像这些先贤一样有所建树。
第三部分:抒发离别之情(最后十二句)
笔锋转到现实中的分离:画家已北上京城,友人要西行赴任,诗人自己却滞留南方。虽然说着聚散平常,但字里行间透着不舍,特别是最后请求友人到达后寄回新作的画作,既延续了开篇的画意,又让离别有了温暖的期待。
诗歌亮点:
1. 时空交错的艺术:把真实的长江、画中的山水、历史的遗迹、未来的期许编织在一起,形成立体画卷。
2. 刚柔并济:既有"长江东走如轰雷"的雄浑,又有"新图分寄西南隅"的细腻。
3. 励志色彩:通过蜀地先贤典故,巧妙鼓励友人在新岗位建功立业。
全诗就像那幅潇湘三峡图一样气势恢宏,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把地理、历史、艺术、友情熔于一炉,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