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而梦幻的夜晚场景,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深远的寓意。
前四句写实景:寒冷的夜晚明亮皎洁,院子里积满浓霜。天上刮着风,银河倾泻而下,万里大地流动着月光。这里用"玉光"形容月光,突出其清澈透亮的美感。
中间四句转入奇幻想象:几位穿着羽衣的仙人,各自骑着白凤凰飞来。笙乐声从空中传来,游云在高处快速飘动。这里"羽衣""白凤凰"都是仙人的象征,营造出神秘飘逸的氛围。
后四句表达向往:诗人遗憾不能与仙人同游,但愿意像月中的桂树一样,永远保持芬芳。这里"月中桂"是永恒美好的象征,"愿托"二字点明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由实入虚,从真实夜景自然过渡到仙境想象
2. 动静结合,既有静态的月光霜华,又有动态的仙人飞驰
3. 意境高远,通过仙境的描写寄托了对永恒美好的向往
4. 语言清丽,"玉光""白凤凰"等意象都给人纯净美好的感觉
诗人通过这幅月夜仙游图,表达了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以及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豁达态度。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