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二首 其五

飘风起长河,千里浮云来。
流氛荡华日,总总生尘埃。
倦鸟眷故林,征马惮崔嵬。
何为远行子,朋好易相乖。
峨峨高山柏,盘石亦礧礧。
磐石永不移,松柏安由摧。
飞蓬起何因,漂荡无根荄。
高飞南山巅,远坠北海隈。
零落信所遇,踯躅动予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者面对动荡环境的内心感受,通过自然景象的对比,表达了人生无常与坚守本心的思考。

前四句用风云变幻的画面拉开序幕:狂风卷起长河浪涛,乌云从千里外压来,尘土遮蔽了阳光,营造出压抑不安的氛围。这里暗示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变故。

中间六句通过"倦鸟"和"征马"两个意象,带出远行者的困境:鸟儿尚且眷恋旧巢,战马也会畏惧高山,而人为何要远离故土,让友情轻易疏远?这里道出了漂泊者的孤独与矛盾。

随后四句笔锋一转,用高山柏树和磐石作对比:柏树巍然挺立,巨石坚定不移。这是全诗的核心意象,象征着人在动荡中应有的品格——像松柏般坚韧,如磐石般稳固。

最后六句以飘飞的蓬草作结:无根的蓬草随风乱舞,可能被吹到南山,也可能坠入北海。诗人看着这随波逐流的命运,内心充满徘徊与思索。这里的飞蓬与前面的松柏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人生有两种选择:或是坚守本心,或是随波逐流。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用自然景物作比喻,把抽象的人生感悟变得具体可感。它告诉我们:在充满变数的世界里,人可能会像飞蓬般漂泊不定,但更应该学习松柏的坚韧品格。这种对生命状态的思考,放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我们每个人不也常在"坚守自我"和"随遇而安"之间徘徊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