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慈堂木樨花

堂下高花屹两株,繁英碎萼巧连茹。
猛香匪占春园盛,清烈仍分里巷馀。
长抱秋蟾滋夜气,偶摇风露堕阶除。
根盘厚地知方壮,封植何人考厥初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两株高大的木樨花(桂花)在庭院中盛放的景象,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桂花独特的美感和生命力。

前两句直接描写桂花树的外形:两株高大的桂花树挺立在堂前,繁密的花朵和细碎的花萼精巧地连成一片。"屹"字突出了树木的挺拔姿态,"巧连茹"则形容花朵簇拥的精致感。

中间四句集中表现桂花的特色: - 桂花虽然不在春天开放,但它的浓烈香气完全不输给春天的花朵,清冽的芬芳甚至能飘散到街巷里。 - 夜间,桂花沐浴着秋月的光辉,更显清幽;偶尔被秋风吹落的花瓣,带着露珠轻轻飘落在台阶上。这里"秋蟾"指代月亮,用夜气和风露营造出清冷的意境。

最后两句转向思考:深深扎根大地的桂花树显得如此茁壮,但最初是谁栽种了它们呢?这个疑问给景物描写增添了历史纵深感和人文情怀,让读者自然联想到树木背后可能存在的故事。

全诗最突出的特点是: 1. 感官描写丰富:既有视觉上的"高花""繁英",又有嗅觉上的"猛香""清烈",还有触觉上的"夜气""风露"。 2. 动静结合:静态的树木与飘落的花瓣形成对比。 3. 由实入虚:从具体景物延伸到对栽种者的追问,拓展了诗意空间。

诗人通过桂花这个意象,既赞美了自然之美,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生命传承的思考,普通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秋日桂花的馥郁芬芳和静谧之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