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高人形象,暗含对贤才难遇的感慨。
前两句"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用白描手法,展现了一位隐居山林的智者。这位看似普通的钓鱼人,实则是能做帝王老师的大才,每天在溪边石矶上钓鱼吟诗,过着闲适的生活。
后两句"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转入抒情。山中的云雾美景(烟霞)都供养不起这位高人,暗示他的才能远超隐士生活所需。诗人用"西伯"(周文王)的典故,表达期待: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像周文王那样的明君,把这位人才请出山呢?
全诗通过隐居者与帝王师的双重身份对比,既展现了隐逸生活的诗意,又暗含怀才不遇的惆怅。最后用历史典故,委婉表达了对现实缺乏明君的感叹,展现了古代文人既向往自由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