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道中咏古二首 其二 (丁巳)

博浪飞椎后,圯桥进履年。
无人知偶语,况有素书传。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两个历史典故,表达了对智者隐忍和机遇的思考。

前两句"博浪飞椎后,圯桥进履年"用了两个故事:
1. "博浪飞椎"说的是张良年轻时雇大力士在博浪沙用铁椎刺杀秦始皇失败,说明年轻时容易冲动。
2. "圯桥进履"讲的是老人在桥上故意掉鞋让张良捡,考验他的耐心,后来传授他《太公兵法》,说明成熟需要忍耐。

后两句"无人知偶语,况有素书传"意思是:
真正的智慧往往在无人知晓的私下交谈中传递(偶语),更何况还有珍贵的兵书(素书)相传。暗指真正重要的知识和机遇,常常在不经意的平凡时刻出现。

全诗的精髓在于:
通过对比张良年轻时刺杀失败和后来耐心学艺的转变,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在于一时的血气之勇,而在于能沉得住气,把握住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机遇的时刻。就像我们现代人常说的"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诗中强调的正是这种在平凡中等待和发现机遇的智慧。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