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行杂咏 其六
闻昔咸丰初,有贼林凤祥。
名王仗天戈,捣之于高唐。
尔后十余载,未见兵尘扬。
去年任与赖,隔此河之阳。
兹土非上腴,颇亦能耕桑。
枣实大如卵,秫杆高于墙。
朝墟趁烟火,夕野牧牛羊。
贼至鹰集抄,兵来鸟鸢翔。
兵贼互传舍,游散生虫蝗。
妇稚岂可问,鸡犬尽已殃。
流人哭暑雨,𣨙尸官道旁。
皆缘屯堡废,缓急难逃藏。
坚壁与清野,先病谁储方。
所以将帅武,不若司牧良。
名王仗天戈,捣之于高唐。
尔后十余载,未见兵尘扬。
去年任与赖,隔此河之阳。
兹土非上腴,颇亦能耕桑。
枣实大如卵,秫杆高于墙。
朝墟趁烟火,夕野牧牛羊。
贼至鹰集抄,兵来鸟鸢翔。
兵贼互传舍,游散生虫蝗。
妇稚岂可问,鸡犬尽已殃。
流人哭暑雨,𣨙尸官道旁。
皆缘屯堡废,缓急难逃藏。
坚壁与清野,先病谁储方。
所以将帅武,不若司牧良。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讲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核心思想是"再厉害的将军也不如会治理的地方官"。
全诗分三部分:
1. 历史背景(前8句):先回忆咸丰年间林凤祥起义被镇压后十多年太平日子,对比去年任柱、赖文光起义军隔河对峙的现状,描绘了战前乡村富足景象——枣子大、高粱高、早晚集市热闹、牛羊遍野。
2. 战争惨状(中间10句):用"鹰隼抢食""乌鸦盘旋"比喻军队劫掠,兵匪轮番蹂躏导致蝗灾般的破坏。特别揪心的细节:妇女儿童遭难、鸡犬不宁、难民在雨中哭泣、尸体堆满官道,展现战争最残酷的一面。
3. 反思根源(最后6句):指出根本原因是废弃了屯田堡垒制度,导致百姓无处躲藏。批评当权者不懂"坚壁清野"的防御策略,最后点明主旨——会打仗不如会治理,强调地方治理比军事镇压更重要。
诗中"秫杆高于墙""鸡犬尽已殃"等鲜活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从富足到破败的强烈反差。最后两句堪称全诗警句,道出民生才是治国根本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