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连环 题彦宣美人画卷

素心难托。
画南楼瘦质,暮云依约。
自伴伊、烟水清游,算香迹绮踪,渐成疏落。
夜月冰弦,只添我、相思绵邈。
怅轻寒饯柳,细雨零蓉,翠损红削。
汀洲漫寻杜若。
望明珰绣袜,春去无著。
念宋郎、近日多愁,正秋思渺茫,况更离索。
钿雀销沈,怕重问、卷帘池阁。
待亲裁、恨笺寄与,乱鸿易错。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画家面对美人画卷时触发的复杂情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是"画中美人"。开篇用"素心难托"点明画中美人无法倾诉心事的遗憾。画家用"南楼瘦质""暮云依约"勾勒出美人清瘦朦胧的形象,就像傍晚云霞中若隐若现的楼阁。随着画卷展开,美人曾经的生活痕迹("香迹绮踪")逐渐淡去,只留下月光下琴弦般的冷清线条。

第二层是"画外愁思"。看着细雨打落芙蓉、柳枝凋零的画面,画家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他想效仿古人汀洲采香草("杜若")寄情,却发现春天早已消逝无处寄托。这里用"宋郎"(可能指多愁善感的词人宋祁)自比,强调秋日里愈发强烈的孤独感。

第三层是"未寄的情书"。结尾处画家想重新询问美人居所("卷帘池阁"),却怕发现连她头上的首饰("钿雀")都已蒙尘。最终决定亲手写封充满遗憾的信,又担心像迷失方向的雁群般送错地方。这个开放式结尾让整幅画卷的惆怅余韵绵长。

全词巧妙运用"画中画"结构:表面是描写画卷,实际是借画抒怀。画家将自己的孤独投射在画中美人身上,通过"夜月冰弦""细雨零蓉"等清冷意象,把看不见的相思变成看得见的艺术形象。最动人处在于结尾的犹豫不决,把文人面对美好事物消逝时那种想挽留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