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少师张魏公挽词三章一章

山尽民犹望,回军敌尚疑。
时非不吾以,天未胜人为。
自别知何恙,从谁话许悲。
一生长得忌,千载却空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哀悼南宋抗金名将张浚的挽词,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英雄壮志未酬的悲怆。全诗核心围绕"遗憾"展开:

首联用"山都望尽了百姓还在盼,撤军后敌人仍心怀疑虑"的画面,展现张浚即使退兵仍让敌人忌惮的威望。这里用"山尽"这个动作暗示他鞠躬尽瘁到生命最后一刻。

颔联直白点出无奈:不是时代不给他机会(时非不吾以),而是天意终究胜过人力(天未胜人为)。这两句道尽英雄面对命运时的无力感,像在说"不是他不努力,实在是天不帮忙"。

颈联转为个人情感:自从分别后不知他遭受多少病痛(自别知何恙),如今又能向谁倾诉这份悲伤(从谁话许悲)?这里用家常话般的疑问,流露出真挚的悼念之情。

尾联升华主题:他一生总遭人妒忌排挤(一生长得忌),千年后我们空怀思念(千载却空思)。最后"空思"二字尤为痛切,暗示后人只能追忆却无法继承他的精神,留下深沉的叹息。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像朋友聊天般娓娓道来,却通过"望山""回军""病痛""忌惮"这些具体细节,让读者看到一个鞠躬尽瘁却含恨而终的英雄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以及英雄逝去后无人可继的苍凉。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