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膝图赞(并叙)

圣贤之道,与杂霸异。
孟卑管功,孔小管器。
史官失职,世降而季。
屈王佐才,侔于功利。
彼卧者龙,孰窥涯涘。
当其抱膝,闷如遁世。
洎乎遇主,适会时至。
于焉致远,于焉明志。
儒者之效,章章如是。
我师古人,得其大意。
繄惟神契,非曰形似。
学崇厥基,才历乎试。
是庸作赞,栻目以俟。

现代解析

这首《抱膝图赞》是一首赞美古代圣贤的哲理诗,核心思想是探讨真正的治国之道与功利主义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批判功利主义
诗人开篇就划清界限:圣贤之道(如孔子、孟子)和霸道(如管仲)完全不同。管仲虽然功业显赫,但孔子孟子认为他格局太小,只追求表面成功。历史记载常混淆这两者,导致世人分不清高低。

2. 诸葛亮的精神画像
诗中"抱膝"的卧龙指诸葛亮。未出山时他看似避世,实则在积蓄力量;遇到明主刘备后,才真正施展抱负。这说明真正的儒者不急于求成,而是等待合适时机,用远大理想(致远)和坚定信念(明志)成就事业。

3. 现代启示
最后诗人表明自己学习古人不是模仿表面行为,而是领悟精神内核。就像打地基要扎实(学崇厥基),才能要经过实践检验(才历乎试)。这提醒我们:追求成功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眼光和真才实学。

全诗用诸葛亮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事业需要沉淀和时机,那些看似捷径的功利手段终究难成大事。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有警示意义——速成的东西往往缺乏深度,经不起时间考验。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