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水行
南风连天吹不止,雨急翻江潮头起。
村村打鼓防水来,城外忽添三尺水。
水汹汹,哀吾农。
高田束手已无策,须臾又作蛟龙宫。
我来城边望,四野阴凄凄。
群呼走登屋,屋倒不可栖。
残阳一角悲秋草,白骨千年终不保。
有家还比无家愁,有田转羡无田好。
吁嗟乎!
此日之灾更切肤,民隐不达将溃疽。
县官恐,跄踉趋。
请蠲议赈语郡守,郡守不问民其鱼。
越日郡守来,云是亲勘灾。
茫茫大水不得进,高田低田安在哉!
君不见,大江边,惨呼天。
弃儿为蛇食,卖儿不值钱。
挈老携幼饿且死,十里五里无人烟。
生年三十五,读书亦荷补。
况今手无尺寸柄,未得与尔诉冤苦。
侧闻灾簿上有司,见之忍使将流离?
民兮民兮听吾语,圣朝宽大尔所知。
村村打鼓防水来,城外忽添三尺水。
水汹汹,哀吾农。
高田束手已无策,须臾又作蛟龙宫。
我来城边望,四野阴凄凄。
群呼走登屋,屋倒不可栖。
残阳一角悲秋草,白骨千年终不保。
有家还比无家愁,有田转羡无田好。
吁嗟乎!
此日之灾更切肤,民隐不达将溃疽。
县官恐,跄踉趋。
请蠲议赈语郡守,郡守不问民其鱼。
越日郡守来,云是亲勘灾。
茫茫大水不得进,高田低田安在哉!
君不见,大江边,惨呼天。
弃儿为蛇食,卖儿不值钱。
挈老携幼饿且死,十里五里无人烟。
生年三十五,读书亦荷补。
况今手无尺寸柄,未得与尔诉冤苦。
侧闻灾簿上有司,见之忍使将流离?
民兮民兮听吾语,圣朝宽大尔所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洪水肆虐的场景,通过详细描述人们在灾难中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底层民生问题。以下是这首诗的深入浅出分析:
背景描绘
诗的开头描述了南风吹个不停,雨水倾盆而下,江水猛涨,像是要把整座城池淹没。村里的人们听到雨声,就开始敲鼓发出警报,提醒大家防范洪水。但是,城外的水位却突然上涨了三尺,情况变得更加危急。洪水汹涌澎湃,让人们感到深深的恐惧和哀伤。
民生困苦
诗中提到了农民的困境。田地被水淹没,人们束手无策,眼看着农田变成了龙宫。诗人站在城边远眺,看到四周一片阴冷凄凉。人们纷纷爬上屋顶避水,但由于房屋摇摇欲坠,根本无法遮风避雨。夕阳下,荒草凄迷,仿佛连地上的草都经不起这场灾难。村民们意识到,即使有家也像无家一样,有田反而比没有田还要让人忧虑。
人情冷暖
诗中还描述了更加悲惨的情景。有人在大江边发出悲痛的呼唤,甚至有人将孩子卖掉换取食物,但获得的钱也不够买食物。人们带着老人和孩子,挣扎着生存,一路上人烟稀少。有人感叹,生过三十五年,本以为可以读书补上些东西,但如今却两手空空,无从申诉自己的苦楚。更有甚者,看到灾簿上的数字,不忍心看到更多无辜的人流离失所。
社会关怀
最后,诗人呼吁人们关注这些苦难,感叹圣明的朝廷应该更加宽大仁慈,关心这些受苦的百姓。诗人希望官员们能够真正关心民众的疾苦,而不是只在表面上做做样子。
总结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灾民的悲惨生活和沉重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官员们责任的期望。它提醒我们,面对自然灾害时,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人心中无法磨灭的伤痛。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公正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