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徐梵澄,次东坡送沈达赴岭南韵

海角何来参寥子,黄帽青袍了生死。
知我明朝将远行,携酒欲为消块垒。
宿昔读君所译书,君名如雷久阗耳。
相逢憔悴在江潭,无屋牵舟烟波里。
罗胸百卷奥义书,下视桓惠蚊虻矣。
嗜欲已尽心涅槃,槁木死灰差相似。
劝我何必事远游,中夏相悬数万里。
我言雪山犹可陟,理胜胸无计忧喜。
赠诗掷地金石声,浮名过实余深耻。
凭君更乞竹数竿,便从寂灭追无始(君能写竹。)。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与友人徐梵澄分别时的场景和感受,充满哲理和人生思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人物形象:开头用"黄帽青袍"描绘徐梵澄像个超脱生死的修行者,他带着酒来为即将远行的作者送行,显得重情重义。

2. 惺惺相惜:作者说自己早就读过徐梵澄翻译的书,久仰大名。如今在江边相逢,两人都过着清贫漂泊的生活("无屋牵舟烟波里"),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3. 思想境界:徐梵澄被形容为学问渊博("罗胸百卷"),精神境界高超,像修行到无欲无求的状态("槁木死灰")。他劝作者不必远行,但作者认为追求真理更重要,距离不是问题。

4. 真挚情感:徐梵澄赠诗被比作"金石声",但作者谦虚地说自己配不上这样的赞誉。最后向友人求几竿竹子,暗示希望保持清高品格,追求永恒真理。

全诗通过送别场景,展现了两位学者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既有送别的依依不舍,又有超脱世俗的哲思,读来令人回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