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修仙学道之地,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前两句"苍崖閟仙馆,时有读书声"像电影开场镜头:青黑色的山崖间隐藏着仙人居所,隐约传来清朗的读书声。这里用"閟"(关闭)字很妙,既说明仙馆隐蔽难寻,又暗示凡人难以进入。
"余韵出云表,冷冷清风生"是听觉与触觉的双重享受:读书声的余音飘到云外,化作阵阵清凉的山风。诗人把声音写得能看见(出云表)、能触摸(清风生),这种通感手法让抽象的声音变得鲜活立体。
最后两句"从之不可得,怅望伤我情"笔锋一转,道出凡人的无奈:明明近在咫尺的仙境,却始终无法抵达,只能远远望着黯然神伤。这种失落感就像现代人仰望星空时,既被宇宙之美震撼,又深知难以触及的复杂心情。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用20个字就构建出一个既真实(有具体场景)又虚幻(求而不得)的意境。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好想修仙",而是通过读书声、清风这些具体意象,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种向往之情。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比直白抒情更有韵味,就像好茶需要慢慢回甘。
刘爚
刘爚(1131—1216年),原名刘诏,字晦伯,号云庄居士,建宁崇安(今福建建阳县)人,南宋大臣、理学家。师从朱熹和吕祖谦。乾道八年,中进士,授山阴主簿。累迁国子祭酒,拜刑部侍郎,封建阳县开国男,署理工部尚书。嘉定九年(1216年),卒于位,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文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