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圆山节孝祠(五古)(发表于1911年)

有友海外游,联踪历淡水。
挟予访圆山,同到公园鄙。
遥见庙巍峨,神社并角倚⑴。
友乃咨询予,斯是何庙祀⑵。
君为台阳人,应知其何氏。
予敬再拜陈,详明其原⑶委。
名曰节孝祠,甲午⑷年创始。
初建清代时,予父实董理。
予父三岁孤,祖母柏舟矢⑸。
抚父已成人,念母真劳只。
欲报母深恩,树坊志未已⑹。
官因百经营,无暇以及此。
又有杜与王,有母节如是⑺。
连名请民捐,抚院奏奉旨⑻。
褒节不敢迟,许建东门里。
糜费数千金,经营轮奂美。
帝国初领台⑼,移筑圆山屺⑽。
补助不日⑾成,庙堂高峻峙。
督宪匾额题,欲人共仰止⑿。
台地节妇多,久劳輶轩使。
待进数繁繁,今先三人耳。
友乃对曰俞,我已知之矣。
我华重节贞,累朝褒素履。
噫彼节妇人,凡妇孰如彼。
或义守共姜,或贞效太姒。
或节忍贫穷,或烈抗奸宄⒀。
如归齐忠臣,将顺等孝子。
可为国四维,可立人五纪。
盖师松柏坚,非同芍兰否。
立志不二夫,存心到一死。
大礼能维持,尽伦有谁比。
清操垂古今,贞名动遐迩。
典型仪闺门,德行耀乡里。
光如日月华,定若江流砥。
绰楔⒁锡天章,芳流后世齿。
瞻仰登崇阶,式敬窃自喜。
尊翁具公心,不嫌为发起。
颓俗可转移,风化关廉耻。
全台淑妇人,何患节之靡。
寄语诸贤媛,勿以高难企。
学虽新是求,德必旧是以。
有志事竟成,天亦降福祉。
试观祠中人,传应列彤史。
君宜计久遥,勿使后颓圮。
予谢弗敢当,劳君之教指。
谈论犹未终,日薄西山沚。
移驾赋归欤,言别各移屣。
相约祭日期,参拜上香酏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和他的朋友访问一个名为节孝祠的地方的经历和感受。让我们逐段来解读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开头描述了诗人和他的朋友从海外游历归来,一同前往圆山公园。他们看到一座巍峨的庙宇,神社与之相邻。朋友询问诗人这座庙是祭祀谁的,诗人开始讲述其来历。

这座庙名为节孝祠,是在甲午年创建的。在清代初期,诗人的父亲担任了建设此祠的董事。诗人的父亲在年幼时便成为孤儿,由母亲抚养长大。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父亲决定建立这座节孝祠,以纪念那些有节孝行为的人。

接下来,诗中提到了另外两个人——杜和王,他们也有母亲展现出同样的节孝精神。他们联合民众请求捐款,最终得到政府的批准,得以建立这座祠堂。祠堂的建设费用高达数千金,建设得美轮美奂。

当时台湾被帝国统治,圆山祠被迁移到现地。在不久之后,祠堂建成,高耸入云。领导人为之题字,希望人们都能以此为榜样。台湾有很多节妇,她们的事迹被记录流传。

诗中赞美了这些节妇的品格,她们有的如共姜一样坚守道义,有的如太姒一样贞洁。她们有的在贫穷中坚守节操,有的勇敢地抵抗邪恶。她们像齐国的忠臣、孝顺的儿子一样值得尊敬。她们的品德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不同于寻常的花草。她们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动摇,她们的德行将永远流传。

诗人认为这些节妇的品德和行为是所有人的楷模。他们具备公仆心态,为转移颓俗、树立良好社会风气而努力。诗人鼓励所有的女性学习这些节妇的精神,追求高尚的品德。

最后,诗人感谢朋友的教诲和指导,他们约定了祭祀的日期,一起参加祭祀活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赞美了节孝祠中的节妇们的品德和行为,鼓励人们学习她们的精神,追求高尚的品德。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和对朋友的感激之情。整首诗通俗易懂,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深刻理解了节妇们的高尚品德和诗人的情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