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痛失幼子后写下的哀悼之作,字字血泪却饱含哲理。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联"苗而不秀实天年"用庄稼比喻孩子,就像刚长出的嫩苗还没抽穗就枯萎了,暗指孩子夭折。"亭近千秋"指将孩子葬在家族墓地,透露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残酷。
第二联用两个典故自我宽慰:季札丧子时平静得像个通达礼仪的贤者,白居易晚年学佛后也能平静面对生死。但"尚成篇"三字暴露了真相——诗人其实像白居易一样,只能靠写诗来排解痛苦。
第三联直抒胸臆:说我们这类重感情的人实在难以排遣悲伤,古人说的"东门丧子"那种豁达(庄子丧妻鼓盆而歌的故事)怎么可能真的做到?这里"岂信然"三字特别真实,承认自己做不到古人说的超脱。
最后一联展现矛盾心理:明知对孩子恩情太重会妨碍他转世(佛教认为执念会束缚亡魂),却还是忍不住思念。最后一句"问南泉"特别动人,诗人想找高僧求解脱之道,但这个"问"本身恰恰证明他仍在痛苦中挣扎。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既引用儒释道经典来开解自己,又诚实地承认这些大道理缓解不了切肤之痛。这种理智与情感的撕扯,正是千万丧子父母的真实写照。诗中用庄稼、佛理等平常事物作比喻,让深沉的悲痛变得具体可感,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人类共通的丧亲之痛。
李洪
[约公元一一六九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本扬州人,后寓居海盐,李正民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乾道中前后在世。工诗。历知温州、藤州。其馀事迹均不详。洪著有文集二十卷,今仅存芸庵类稿六卷,《四库总目》不及十之三四。其诗时露警秀,七律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