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给事贻诗却赠四百字

穷巷不设罗,群雀昼喧阗。
忽听剥啄声,从吾两版传。
云是成黄门,遣使贻诗篇。
展诵未尽纸,喟然发长叹。
长安仕宦路,车马若云烟。
夫子秉亮节,趋舍异时贤。
大冠张如箕,惟君不慕官。
积金高至斗,惟君不爱钱。
奚为抱戚戚,音促多烦煎。
诚知体国意,忧愤寄所宣。
方今寓县急,不啻身倒悬。
滇闽首糜烂,荆蜀继刘虔。
巨憝愈桀骜,群寇弥紏缠。
王师出经岁,未见奏凯旋。
军行赖宿饱,士马始腾骞。
一日费万金,何可令久延。
计臣持筹坐,仰屋目徒穿。
近闻贼稍逼,氛㷔瀰秦川。
山河百二地,烽燧相接连。
处处繁螟蟘,户户化蚁蝝。
此辈皆赤子,皇恩沐多年。
如何甘附贼,盗弄吾戈鋋。
中间讵无故,所宜察其端。
得非长民者,抚驭或乖焉。
朽索绊六马,反更严箠鞭。
从来制胜策,贵在防未然。
曲突徙其薪,功居焦烂先。
谁得将此语,一奏重瞳前。
朝廷置台谏,耳目责所专。
庸庸厚福子,出口惧尤愆。
独君著谠直,受知圣主偏。
此诚国大计,呼吸安危关。
伏蒲早论列,片言可回天。
何用徒悒郁,枉费餐与眠。
三代士执雉,耿介性不迁。
伏节死官下,宁计身安全。
予本窃禄人,进退屡迍邅。
尚衔孤婺恤,未肯轸饥寒。
君诗触吾绪,一为写缠绵。
还期鉴愚戆,庶勿负拳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写给一位姓成的官员的回赠之作,通过日常小事引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从生活场景切入
诗人开头描写了自家简陋巷子里麻雀吵闹的日常,突然收到成官员派人送来的诗作。这种平淡开场反衬出后文话题的沉重——成官员是个清廉正直的人("不慕官""不爱钱"),却在诗中流露出忧心忡忡的情绪。

二、对社会危机的剖析
诗中用"身倒悬"比喻国家危局:云南福建已陷入战乱,湖北四川又起兵灾,军费开支巨大但战事不利。更严重的是,本该受皇恩的百姓反而加入叛军。诗人尖锐指出根源在于地方官员管理不当——就像用腐朽的绳子驾驭烈马还拼命抽打,逼得百姓造反。

三、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
诗人鼓励成官员发挥谏官作用("片言可回天"),用耿直谏言改变时局。最后坦诚自己虽职位低微,仍被对方的诗触动而写下这些肺腑之言。诗中"曲突徙薪"的典故(比喻防患未然)特别生动,至今我们仍在用"曲突徙薪"这个成语。

全诗的魅力在于:从麻雀喧闹的日常写到江山社稷的存亡,展现了中国文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传统。那些关于官民关系、预防危机的思考,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