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的是战国七雄掐架的故事,把权力斗争的残酷和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训说得特别生动。
前两句说七个国家打得你死我活(轰轰七国),为了利益互相算计(利害相磨),就像赌桌上红了眼的赌徒不肯停手。等到秦国统一天下(一雄心底定),代价却是百姓血流成河(四海血横流)。这里用"血横流"三个字,比直接说死伤惨重更有冲击力。
中间两句对比强烈:秦始皇养着三千门客搞排场(三千宾客),做着千秋万代的梦,结果转眼间(变秋)秦朝就凉凉了。"百二山河"指秦国险要的关隘,本来以为很牢固,却像秋天落叶说变就变。
最后两句最扎心:别吹什么废除分封制(罢侯)改用郡县制(置守)有多高明,最后搞垮秦朝的赵高,不正是你自己提拔上来的官员吗?这里点出制度再完美,用错人照样完蛋。
全诗像部快进的历史纪录片:开头是七国混战的大场面,接着是秦始皇的膨胀,最后镜头定格在赵高指鹿为马的瞬间。用"血横流""变秋"这些画面感极强的词,把权力更替的血腥和无常表现得特别到位。最后两句更是神转折,像突然揭开魔术底牌,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毁掉帝国的祸根,正是统治者自己埋下的。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