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形象,用生动直白的语言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傲骨。
开头"凛立尘中面渥丹"就像在说:你看那个站在尘土中依然腰板笔直、面色红润的人。他自称得到了《鸿宝》这样的奇书真传(就像今天有人说自己掌握了独家秘籍),但实际上穷得连正经工作都没有,只能像战国时期的冯谖那样弹着剑唱"吃饭没有鱼"(用典表达怀才不遇)。
中间四句最有意思:他穿着寒酸却敢出入豪门("朱门"),像古代天文学家一样执着地观测日影,谈起天文地理才发现世界原来这么大。这里用"候日""谈天"两个细节,活画出这个读书人既较真又博学的可爱形象。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可惜啊,他就像汉代的东方朔一样没赶上好时候。但诗人话锋一转——要是生在战国,成为苏秦、张仪那样的纵横家对他来说根本不是难事!这既是为朋友鸣不平,也暗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深意。
全诗就像给朋友画了幅漫画像:穷但硬气,较真但可爱,看似落魄实则有大才。最妙的是最后两句,明明是安慰话,却说得既扎心又提气,让人读着读着就会心一笑(心想:这哥们儿要是活在现在,准是个网红学者!)。
这种诗好就好在:用家常话写读书人的清高,用幽默感化解生活的苦涩,既替朋友出气,又给读者打气,还顺带吐槽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可谓一举三得。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