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很现实的道理:人一辈子辛苦攒家业,最后都是给儿孙做嫁衣。
前四句像讲个故事:有人拼命种地攒家产,每年能收五千斛粮食(斛是古代计量单位)。等这人死了,全部家当都留给子孙,儿孙们坐享其成。这里用具体数字"五千斛"特别有画面感,让人直观感受到老一辈积累的财富之多。
后四句突然转折:等到忌日(去世纪念日),子孙就请十个和尚念经,烧点纸钱应付了事。最后两句是扎心总结——人一辈子为子孙当牛做马,到头来自己得到什么呢?连一粒小米那么小的回报都没有。
全诗最妙的是两个对比:一是生前拼命积累和死后轻易交付的对比,二是付出所有与得到"纤粟"的对比。就像现在有些父母省吃俭用给孩子买房买车,结果孩子觉得理所当然,连常回家看看都做不到。诗人用烧纸钱这个细节特别传神,暗示子孙的孝心就像纸钱一样轻飘飘的,都是表面功夫。
这首诗虽然写于古代,但放在今天依然戳心。它提醒我们:为后代付出固然可贵,但也要为自己活,别把全部人生价值都押在儿孙身上,否则可能既苦了自己,又惯坏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