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荔园(甲申)

红尘笑罢宴红云,二百馀载荔子繁。
十国祗知汉花坞,晚唐谁忆咸通园。
咸通岭南郑节度,风流曾见诗人言⑴。
曹松陪游老文笔,丹砂湿湿霞轩轩。
前此英词接扶荔,曲江一赋传开元(张曲江集有荔支赋)。
荔香曲破妃子去,贡骑不复驰中原。
后此年年荔支熟,那堪屈指巢与温(黄巢朱温)。
桑田有改荔林在,隐岩得地皆唐恩。
茉莉不强牡丹胜⑵,昌华废苑成荒村。
方今承平岭海盛,夷賨十倍唐昆崙⑶。
贡献屏绝尤物贱,百蛮共仰朝廷尊。
节使公馀但缓带,荔湾一任开园垣。
士民竞赴半塘社⑷,家家画舫倾芳樽。
燕脂林外立白鹄,芙蓉塘底飞文鸳。
所惜游谈但南汉,何曾买夏唐园论(苏东坡荔支诗云买夏欲论园)。
刘家暂窃枝与叶,岂知本是仙李根。
曹诗岿然见文苑,古园不泯因诗存。
喜从新构得陈迹,社诗千首题园门⑸。
诗人精魄自千古,一亭便可乾与坤。
更向梦徵追老杜,试擘重碧轻红痕⑹。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广州唐荔园为背景,通过荔枝这一意象串联起唐朝到清朝的历史变迁,展现了朝代更迭中不变的文化传承。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历史回溯(前16句)
诗人从眼前荔枝林的繁茂景象,联想到晚唐咸通年间郑从谠节度岭南时的盛况。通过对比唐朝张九龄的《荔枝赋》和杨贵妃的荔枝典故,暗示唐朝由盛转衰。特别用黄巢、朱温之乱与荔枝林的幸存作对比,突出"桑田变而荔枝永在"的历史沧桑感。

2. 现实描写(中间10句)
描写清朝太平盛世下岭南的繁荣:外国商贾云集("夷賨十倍唐昆崙"),官府废除进贡制度后,荔枝湾成为百姓游乐胜地。生动刻画了画舫饮酒、白鹄立林、文鸳戏水的市井欢乐图景,与前半段的历史动荡形成温暖对照。

3. 文化反思(接着8句)
批评人们只知谈论五代南汉的历史("刘家暂窃枝与叶"),却忽略了更早的唐代文化根基。通过苏轼诗句和曹松诗作的对比,强调真正的文化传承如同"仙李根",比政治更迭更持久。特别点出诗歌才是让古园不朽的真正原因。

4. 精神升华(最后6句)
诗人提出建造纪念亭的构想,认为只要保存诗歌精神("社诗千首题园门"),就能让一方园亭承载天地乾坤。结尾化用杜甫诗句,邀请读者品尝荔枝("重碧轻红"),在味觉体验中完成古今对话。

全诗妙处在于:
- 以荔枝为"时间胶囊",串起300年历史
- 用平民游乐场景消解沉重的历史感
- 提出"诗歌比王朝更永恒"的深刻见解
- 结尾从宏大历史回归到品尝荔枝的生活细节

这种写法让厚重的历史主题变得可触可感,就像荔枝一样,剥开粗糙的外壳,里面是晶莹甘甜的文明内核。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