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画卷,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足。
前两句写景:西边的田野肥沃丰美,溪水清凉流淌。诗人在这里搭了间简陋的茅屋,虽然简单却清净自在。这里用"膴膴"形容土地的肥沃,"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脆,让人仿佛能看到听到这田园风光。
中间四句写生活场景:诗人在微风中翻阅着发黄的书卷("白蠹简编"指被虫蛀的老书),看着农夫披着蓑衣在雨中赶牛耕田。这里提到两个历史人物:辞官归隐的陶渊明(彭泽县令)和重义轻利的汉代大儒董仲舒,暗示诗人向往这种淡泊名利的生活。
最后两句写丰收的喜悦:九月庄稼成熟,人们打谷晒场,用羊羔和韭菜祭祀天地,庆祝太平丰收。这里的"献羔祭韭"是古代丰收祭祀的习俗,展现了农耕文明的淳朴欢乐。
全诗通过清新自然的田园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像用白描手法画的一幅水墨画,让读者感受到远离尘嚣的宁静美好。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和祭祀场景,又给这幅田园画增添了文化底蕴,显得既接地气又不失雅致。
陶宗仪
(1316—?)元末明初浙江黄岩人,字九成,号南村。元末应试不中。于学问无所不窥。元末避兵,侨寓松江之南村,因以自号。累辞辟举,入明,有司聘为教官。永乐初卒,年八十余。辑有《说郛》、《书史会要》,著《南村诗集》、《辍耕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