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其四

靖康日乞和,徽钦反不归。
景泰但主战,空质计知非。
上皇闭南内,夺门启危机。
乃知贼桧黠,以此中其微。
恢复迎二帝,事与君心违。
所以三字狱,冤愤古来稀。
忠肃功最大,社稷有所依。
故君由此返,不待请与祈。
奈何指为罪,碧血污朝衣。
忠臣拙自谋,千古涕交挥。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南宋和明朝两个历史事件,批判了投降误国的奸臣,歌颂了力挽狂澜的忠臣,展现了历史的深刻教训。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1. 先用"靖康之耻"(北宋灭亡事件)和明朝"夺门之变"作对比:宋高宗只想保住皇位,害怕迎回被俘的父亲和哥哥(徽钦二帝),所以纵容秦桧害死主战的岳飞;而明代宗(景泰帝)坚持抗战,虽然囚禁了被俘的哥哥(明英宗),但最终保住了国家。

2. 接着点破关键:岳飞主张"迎回二帝"触犯了宋高宗私心,所以被秦桧用"莫须有"罪名害死。而明朝的于谦(忠肃)一心为国,虽然被复辟的明英宗冤杀,但正是他之前的努力才让国家转危为安。

3. 最后发出感慨:忠臣往往不擅长为自己谋利,岳飞和于谦的悲剧让人千年之后仍忍不住落泪。诗人通过这两个典型案例,揭示了"忠臣救国反遭害,奸臣误国却得势"的历史悖论。

全诗用具体史实说话,没有空泛说教。通过对比宋朝的软弱和明朝的刚强,批判了统治者的自私,歌颂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忠臣精神。最后"碧血污朝衣"的悲壮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忠良蒙冤的千古之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