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瞻学士初通判杭州过秀州遇乡僧本觉庵文长老赋一诗留赠其后以学士再莅杭过之则文已退院三过之圆寂矣皆有诗志其感慨后四百年太守龚君勉于庵内别构丙舍祀苏公颜之曰三过而悉步其韵一时诸贤和之不佞继焉 其三
莲社老僧随幻去,蓉城学士也难寻。
三毗尼地无生死,一刹那间有古今。
不向空王抛世法,却从初地寄乡心。
法堂总自巍峨在,还有茱萸探浅深。
三毗尼地无生死,一刹那间有古今。
不向空王抛世法,却从初地寄乡心。
法堂总自巍峨在,还有茱萸探浅深。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苏轼(苏子瞻)和一个叫文长老的和尚之间的故事,以及四百年后人们对这段往事的怀念。全诗用浅显的比喻探讨了生死、时间、信仰等深刻话题。
前两句用"莲社老僧"指代文长老,"蓉城学士"指苏轼,说他们都像幻影一样消失了,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接着用"三毗尼地"(佛教圣地)比喻寺庙,说这里本应超脱生死,但转眼间已是古今变迁,体现时间流逝的无情。
五六句最有意思:文长老虽然出家但没完全抛弃世俗("不向空王抛世法"),苏轼虽然做官却在这里寄托乡愁("却从初地寄乡心"),说明人无论选择哪种生活,都难逃情感的牵绊。
最后两句说寺庙建筑依然雄伟,但当年重阳节(茱萸暗示)他们一起探讨佛法的情景已不可追寻。通过对比永恒的建筑和易逝的人事,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精神的永恒。
全诗像用白话讲了个穿越时空的故事:一座老庙,两个故人,四百年后还有人记得他们当年的对话。用的都是"幻影""转眼""乡心"这些接地气的词,但说出了"有些东西会消失,有些记忆永远在"的朴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