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池上竹得辞字

潇湘有嘉植,移植临芳池。
繁苞自槃错,文玉何葳蕤。
重阴覆层阁,清影醮涟漪。
微风时戛击,凤管鸣参差。
伶伦一以往,千载留雄雌。
抆此英皇泪,写取灵均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竹林倒映池水的清雅画面,通过竹子的形象寄托了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画面之美
前六句像一组电影镜头:诗人把湘江边的美竹移植到花园池塘边,竹根盘结如龙蛇,竹身如玉般光润。浓密的竹荫覆盖着小楼,倒映在水面随风轻晃。这里用"清影醮涟漪"的"醮"字(意为浸润)特别生动,仿佛竹影在蘸着池水写诗。

2. 声音之妙
接着诗人写听觉体验:微风吹过竹林,发出像箫管合奏的声响。"凤管"指传说中箫笙类乐器,"参差"形容乐声高低起伏。这里把自然声响比作仙乐,暗示竹子具有灵性。

3. 人文之思
后四句转入深层寓意:
- "伶伦"是黄帝时代的乐官,传说他曾在昆仑山采竹制乐器,诗人说这些竹子可能就传承着上古的天籁之音。
- "英皇泪"指舜帝妃子娥皇女英的泪水(传说她们泪洒竹枝成斑竹),"灵均辞"指屈原(字灵均)的楚辞。
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把竹子的斑纹比作泪痕,把竹叶声比作吟诵《离骚》的声音,赋予竹子忠贞高洁的品格。

全诗妙在将自然景物与人文典故完美融合,表面咏竹,实则通过竹的形、声、影,传递出对高尚情操的追求。特别是最后四句,用历史传说为竹子注入灵魂,让普通景物有了文化厚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