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实丹烈士无尽庵遗集用原作寒夜枯坐韵题后

无尽争传烈士名,英灵河岳共幽明。
诗文慧业千秋定,贯索沈冤一昔成。
太息伯仁逢世变,低徊叔宝自神清。
临风直压山阳笛,从此长淮水不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读了革命烈士周实丹的诗集后,用周实丹原作的韵脚写下的致敬之作。全诗通过深沉的语言,表达了对烈士的敬仰和对时代的感慨。

首联"无尽争传烈士名,英灵河岳共幽明"直接点明周实丹烈士的事迹广为流传,他的精神与山河同在。"幽明"二字既指天地,也暗含生死两界,说明烈士虽死犹生。

颔联"诗文慧业千秋定,贯索沈冤一昔成"赞美周实丹的诗文成就必将流传千古,但"贯索"(古代刑具)暗示他蒙冤而死,形成强烈反差。

颈联用典故表达惋惜:"伯仁"是晋代名臣,这里比喻周实丹生逢乱世;"叔宝"是南朝美男子,形容烈士品格高洁。两句形成"生不逢时"与"坚守节操"的对比。

尾联"临风直压山阳笛,从此长淮水不平"最为动人。用"山阳笛"(哀悼亡友的典故)表达哀思,说这悲愤之情让长淮河水都难以平静,既写自然景象,又暗喻烈士精神激荡人心。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深沉的历史感:烈士虽死,但他的诗文和精神却永远活着,就像那奔流不息的长淮水,永远激荡着后人的心。诗人用"水不平"这个意象,把抽象的革命精神具象化,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烈士精神的永恒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