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禅宗故事:赵州和尚面对来访的赵王时坚持不下禅床行礼,通过这个场景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前两句"坚不刚,柔不弱"用矛盾修辞法,说赵州和尚看似固执却不显强硬,看似随和却不显软弱,刻画出一个外柔内刚的修行者形象。"七百甲子老翁"指年迈的赵州和尚(古人用甲子纪年,七百甲子极言其高寿),"偏要用此一著"写他故意选择不下床这个举动,看似反常实则蕴含深意。
后两句点明事件:面对封疆大吏的赵王,老和尚坚持修行人的本分。这里的"不下床"不是傲慢,而是表达"众生平等"的禅理——在修行者眼中,王侯与平民没有分别。最后"高风千古为标格"赞叹这种超越权势、坚守本心的品格,将成为永恒的典范。
全诗通过一个小故事,赞美了不媚权贵、保持精神独立的人格魅力。就像现代社会里,那些不为名利改变初心的人,他们的坚持往往最打动人心。诗人用简单的情节,传递了关于尊严与坚守的深刻思考。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