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感伤和宁静接纳。
前两句"落红无数委东流,狂尽杨花风亦休"像一组快镜头:凋落的花瓣被溪水带走,杨花结束了漫天飞舞,连春风也停下了脚步。这里用"委东流""狂尽""休"三个动作,让读者看到春天热闹的退场仪式。
后两句笔锋一转:"春色老来堪爱处,绿阴门巷似清秋"。诗人发现春天迟暮时最动人的风景——浓密的树荫让小巷有了秋天的凉意。这里"老"字用得巧妙,把春天比作老人,而老人自有其从容的美。"似清秋"的比喻出人意料,用秋天的凉爽反衬春末的宁静。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这种"逝去中的美好":凋零的花、停歇的风、老去的春色,最终都化作门巷里那片温柔的绿荫。诗人没有过度伤感,而是在季节变换中发现了永恒的诗意——就像我们现代人用手机拍下樱花飘落,既感叹美丽易逝,又珍惜此刻的静谧。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