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卢素公庶常抱经图

昔者吾先君,友生求海隅。
通经鄙章句,独得博士卢。
风雨四十年,坏壁馀榛芜。
两家子弟中,君握瑾与瑜。
世业明春秋,学先啖赵徒。
我闻圣人义,一字悬褒诛。
五石与六鹢,详略徒区区。
三传诚穿穴,专门守拘迂。
如何尽舍旃,虚空寻坦途。
君博且知要,荟萃群言殊。
少翁修先业,授受写此图。
秀骨清而丰,未觉列仙癯。
我老久废学,西家一愚夫。
窃闻古经术,本以应时须。
君方上玉堂,佐化若唐虞。
毋为决事比,后世讥醇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写给朋友卢素公的,主题围绕"传承学问"展开,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学术思考。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学问传承(开头到"学先啖赵徒")
诗人回忆父辈与卢家两代人的学术友谊,称赞卢素公继承了深厚的家学渊源,特别精通《春秋》研究。这里用"瑾与瑜"(美玉)比喻卢素公的学问品质。

2. 学术批评("我闻圣人义"到"虚空寻坦途")
诗人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反对死抠字句的治学方法(如纠结"五石六鹢"这类细节),也反对固守一家之说的迂腐态度。他认为研究经典应该把握精髓,而不是在细枝末节上争论。

3. 人物描写("君博且知要"到"未觉列仙癯")
生动刻画了卢素公的形象:学问广博又能抓住关键,画中的他清瘦而有精神,不像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这里展现了学者应有的务实气质。

4. 现实期许(最后八句)
诗人以朋友身份提出建议:学问要经世致用("本以应时须"),希望卢素公在朝廷任职时能学以致用,不要像汉代那些只会引经据典的儒生被人嘲笑。最后两句既是调侃也是警醒。

全诗亮点:
- 用"坏壁馀榛芜"比喻学问荒废的危险
- "一字悬褒诛"体现古代学者治学的严谨态度
- 结尾的"决事比"典故批评死读书的陋习
- 通篇既有对朋友的赞美,也包含诚恳的建议

这首诗展现了清代学者对传统学问的反思,强调学问要活学活用,对今天的学术研究仍有启发意义。

0